「嘉義縣鹽灘地八區太陽能發電系統計畫」生態監測計畫

緣起

黑面琵鷺(Platalea minor)為台灣少數受關注的水鳥之一。2018年1月全球普查有3,941隻,台灣有2,195隻,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數量在台灣度冬,而大部分的族群集中於台灣西南沿海,可說是西南沿海的明星物種(林務局,2018)。據翁義聰等人(2017)調查,自2016年9月起至2017年6月期間,黑面琵鷺部分族群於嘉義縣布袋鎮、義竹鄉及台南市北門區等濕地度冬,黑面琵鷺累積使用次數除布袋第九區有1,905隻次(34.9%)之外、依次為布袋第八區有1,222隻次(22.4%)及布袋鹽田濕地有1,104隻次(20.2%)(翁義聰等,2017)。

高蹺鴴及東方環頸鴴於春夏季常利用台灣西南沿海濕地繁殖,而且也利用附近濕地度冬;度冬期的東方環頸鴴到河口覓食,牠們的食物以大眼蟹為主,而高蹺鴴則以搖蚊幼蟲為主(Ueng et al. 2009;陳坤能等,2015;邱彩綢、翁義聰,2016)。

本研究主要利用固定調查路線、方法與樣區,對特定的生物類群在不同棲地、不同季節或年間之族群變化進行調查與分析。藉此評估這些鳥類於設置光電區後的族群變動,探討其原因,預測未來趨勢,並對開發承諾之生態保護用地,提出改善棲地品質與管理建議。

材料與方法

一、關注鳥類監測1.監測對象:
黑面琵鷺、東方環頸鴴及高蹺鴴,以及其伴隨物種,如大杓鷸、黑尾鷸、琵嘴鴨及赤頸鴨等。

二、監測頻度:
自107年4月起至108年3月止,每二個月進行調查一次,共計6次。另於東方環頸鴴、高蹺鴴主要繁殖季節(4至6月),每一個月一次;兩項合計9次。

三、監測範圍:
布袋八區鹽田(含光電基地、生態保育區與隔離綠帶等),並設置4個樣區,如圖2-1。但黑面琵鷺之調查範圍,包括雲林成龍濕地至七股鹽田濕地等濕地。

為保護曬鹽期於此繁殖之水鳥東方環頸鴴及高蹺鴴,於生態保育用地中保留部分結晶池(圖2-1紅線範圍),復育區其中一處145 m長、125 m寬、面積約1.75公頃的結晶池作為水鳥繁殖區。

分享文章